《疯狂动物城2》9年后回归,一位老影院经理眼中的行业“消亡史”

《疯狂动物城2》9年后回归,一位老影院经理眼中的行业“消亡史”

“谁说电影行业正在一路下滑?”《疯狂动物城2》里,水獭一边卖着“买一送一”的盗版光碟,一边说道。迪士尼也学会在银幕上自嘲了。

这样的自嘲,对影院经理刘洋而言,早已不痛不痒。电影院已经像个老物件,每每有大片上映就被关注一波。他所在的影院,人工缩减之后空出一块前台,索性租出去开了家茶饮店。聊天间隙,店主递来一杯山楂汁,请他试喝、听反馈,影院里飘起的不是爆米花香,而是另一种生存的气味。

2016年,《疯狂动物城》第一部上映时,中国电影市场正高歌猛进。那年全国票房457亿元,银幕数突破4万块,影院遍地开花,被业内评为“重要而不平凡的一年”。9年过去,行业早已换了人间。

《疯狂动物城2》确实让市场暖和了一些。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,其预售总票房突破1.82亿,刷新中国影史进口动画电影预售票房纪录。截至11月27日,上映第二天票房累计已经破3.5亿,含预售则票房达6.5亿。


豆瓣开分8.7,虽不及第一部的9.3,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。即便有影迷表达了内容不及预期的失望,但也不忘肯定片子依旧带来了“新奇的视觉体验”。也有影院经理表示,他们影院有六七成排片排《疯狂动物城2》,能贡献8成收入。

“这是今年最后一批稻草,”刘洋说道。可即便是“稻草”,他也难言乐观。他们影院有个500人大厅,首映当天也只能坐了200人左右,周末他预估也难满座——今年唯一享受满座待遇的,只有《哪吒2》。

聊到后来,他的话题从影院移开,突然问:“你用AI吗?”

9年前,他所在的影院还是一个小影院,放映一度是一个专业技术活,还要考证上岗,而如今,从硬盘到云传输,技术几经迭代,早已经不需要放映员了。

电影被赋予的社交属性也发生了变化。以前电影院还被视为年轻人谈恋爱的地方,最近他陪媳妇去看喜欢的动漫电影,她特地穿了全套COS行头,去电影院的主题场和同好一起看,他就在外面干等着。一张票就要98,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消费,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,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,找到同好圈子,大家在一块狂欢。这其中,电影院提供了场地,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场地。

2025年一切都变化太快,似乎让人们有种抓不住什么的恐慌感。刘洋身处一个几乎被盖棺定论为“夕阳”的行业,转行来已经从业十几年。现在,为了这份在一线城市月薪几千元的工作,他每天还要通勤往返4小时以上,没想过转行,人到中年,也转不动了。

“既然我跳不动了,也没别的地方想去,那我就陪着它呗。能把一个行业从兴盛陪到落幕,亲眼见证它的全程,也是一件很厉害的事”,他计划,就这么等着不被行业需要的那一天,然后,写一本回忆录。

以下是他的讲述:

01

年底的“救命稻草”

《疯狂动物城2》在豆瓣开出8.7分,口碑挺不错的,我估计票房有机会冲到30亿。

隔了9年,观众没忘记它,反而因为等得久,更觉得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作品,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片子,期待值自然就上来了。

当然也有人觉得没达到预期。有影迷提到电影里还是保留了第一部那种独特的幽默风格,在视觉呈现、细节设计和情感表达上,依然保持了高水准,但第二部没有出现像“闪电”那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新角色。也有影迷提到剧情逻辑上的问题,在营造戏剧冲突的时候给人一种先画靶子后射箭的感觉,先设定好主角之间一定得产生分歧,然后围绕他们如何产生分歧去编故事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我觉得第二部要超越第一部本来就很难。第一部太惊艳了,直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IP世界。第二部能稳住这个优势,就已经算成功了。

这个IP为什么能这么火,要我说,别扯什么人性,没那么高深。90%的人看它,就是图个乐子,减压、找点开心。里面那些设定,比如教父“大先生”,其实就是一个小不点,反差特别大,在2016年那会儿特别讨喜。

其实第一部刚上的时候,我们也没想到它会爆成那样。一开始只觉得是部常规的迪士尼动画,成绩大概中不溜秋,我还把大厅排给了当时阵容更强的《叶问3》。结果没想到,《疯狂动物城》硬是靠“自来水”口碑冲上来了,影院五六百人的大厅,全满。这才意识到,这片子是真爆了。

就像当年的《大圣归来》一样,都是靠观众自发推荐起来的。

而且你得知道,现在的观众和9年前不一样了。大家的笑点高了,见识广了。以前能把人逗得前仰后合的梗,现在可能就显得有点过时,甚至尴尬。就像你现在再回去看《泰囧》或者周星驰的《美人鱼》,可能就乐不起来了。不是片子不好,是咱们都变了。

这次《疯狂动物城2》我们排片给了接近60%,它的票房贡献能占到影院80%以上,可以说是我们今年年底最后的“救命稻草”了。

但即便如此,上座率还是没法跟第一部比。能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厅,这两天最高峰也就能到200到300人,周末也不一定能坐满。放在2016年,这种片子的大厅场次肯定是爆满的,现在能有一半就很不错了。我预估它最终的票房大概在25亿到30亿之间,这已经是今年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。

02

9年时间,一切都让技术给“平”了

2016年,《疯狂动物城》第一部上映的时候,我刚入行没几年。

那会儿,员工卖票是卖票的,卖零食是卖零食的,就卖票就得配两三个人,用团购码顾客得来前台,我们手动输入一长串数字,验完真伪再出票选座,三班倒,还忙得要死。现在呢?全是线上买、自助取票,“哔”一下票就出来,五秒钟。前台一个人就能搞定,原来卖票那地方空出来,干脆租给别人做茶饮了。

我告诉你,现在三个人就能把一个影院给你开下来。这放在以前,根本没法想象。

以前最核心的是放映室。那是个技术活儿,放映员那是要考资质的,算是个“工匠”,怎么接片子,怎么拼盘,怎么维护机器,那都是学问,别人替代不了。

现在全变了,都让技术给“平”了。

前两年片子我们还得等硬盘寄过来,专人签收,再插到服务器里拷贝,现在连硬盘都省了,发行方那边直接通过云端远程就把加密的影片传到我们服务器了。我在办公室电脑上,点个“确认”接收,就弄完了。到点了,系统自动开机、自动播放、放完了自动关灯、关机。放映员那个技术岗位,就这么被时代给淘汰了。

所以你看,一个值班经理,负责全局协调,开关系统;一个卖品 前厅,卖卖爆米花,兼顾一下引导;一个散场打扫卫生。三个人,真能把一个影院的运转给撑起来。

这些年,技术带来的改变远不止这些。

最直接的是流媒体。现在很多片子,在电影院没收回成本,一上流媒体,比如爱奇艺、腾讯视频,靠播放量分成还能回点血。今年有好几个片子都这样,院线分账就几百万,在流媒体上分了一千万。我要是出品方,我都得琢磨琢磨,费那么大劲走院线干嘛?拿龙标、做宣发,累死累活。直接给流媒体,又省事回本又快。有些片子走院线,说白了就是走个过场,赚个“上过院线”的名头,方便以后卖平台或其他渠道。

现在人看电影的渠道太多了,真不差电影院这一个,手机、平板、电脑,哪个不能看?躺着看、趴着看,上厕所也能看,洗澡时放旁边听个响都行。没意思就快进、倍速,还能发弹幕聊天。在影院行吗?不行。再烂的片,你也得老老实实坐到散场。

以前电影院是社交场所,是小年轻谈恋爱的地方,黑灯瞎火的,卿卿我我,那是刚需。现在年轻人恋爱都不想谈了,还去什么电影院。即便谈恋爱,模式也变了,可以去欢乐谷,去环球影城,去玩密室逃脱、VR体验,哪个不比看电影互动性强?

更何况,社交本身也在变。我媳妇就是例子。她以前也干电影这行,是一个动漫电影的铁粉。前阵子这个动漫剧场版刚上映,她自己网上买的衣服、刀,COS全套行头,去一个电影院的主题场和同好一起看,一张票98块。

她去看,我就在外面干等着。一张票98块,很多人不理解,我花钱就看这个?但她就觉得值。你说她是为了看电影吗?不全是。她是为了那个氛围,找到同好圈子,大家在一块狂欢。这种社交需求,电影院本身已经给不了了,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地。

这也说明电影院的社交属性,不是没了,是变了,变得更细分,也更可以被替代了。对我们这种传统影院来说,这种新式的、圈子化的社交,我们这儿玩不转,没那个氛围。

03

“就陪着它呗”

过去几年改变了很多事。大家发现,不看电影也行,不去影院也能活。

连我自己好像也被传染了。最开始转行到这行,纯粹是因为爱看电影。我每两天就看一部,现在去电影院反而有点排斥了,今年一共看了5部,都是花钱陪媳妇看的。

现在还能在一线城市留在电影院岗位的,好多是月薪三千的当地人,没什么车贷房贷压力。我现在每天往返通勤时间四小时以上,早上六点得起床,挤公交,再转两趟地铁,在一线城市挣几千块,对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来说,真不算什么。

我也不是没想过跳槽,年轻那会儿想去耀莱,那时候是行业里的一个大公司,幸亏没去,现在全倒了。后来领导给涨了点工资,也就留下来了。

2024年全年票房425亿,倒退10年,和2014年持平,说实话是挺失落的。每天来上班,看着能容纳几百人的大厅里就十几二十个人,心里不是滋味。这跟我刚入行那会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像《疯狂动物城》第一部,大厅说满就满;《叶问3》《金刚狼3》满场都太容易了。现在晚上黄金场,大厅能坐一半,我都得谢天谢地了。观众不是不去我家影院,是很多人压根就不进电影院这个门了。

就好像你眼睁睁看着一艘大船慢慢往下沉,你就在船上。

我今年都已经面对现实,不抱幻想了。电影院这东西,跟当年的报刊亭、现在的KTV差不多,它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。时代变了,它慢慢退出舞台中心,也挺正常的。技术进步、生活方式改变,这是大势所趋。

我现在的心态就是,既然我跳不动了,也没别的地方特别想去,那我就陪着它呗。能把一个行业从兴盛送到落幕,亲眼见证它的全程,能把一个行业“送”走,也是一件很厉害的事。

现在支撑我的,也就是这点爱好了。我给影院弄了一个账号,粉丝不多,但有人看,有人点赞,有人等着更新,我就觉得这事儿有意义。

现在大家都压力这么大,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。所以我也想开了,把每一天过好就行了,别想那么多。高兴一天是一天,真到了不高兴那天,再说。

电影没有死,还是活的,还是有人要看电影的,只不过要看你在哪看,用什么形式看。

就算电影院是个夕阳产业,只要它还在放电影,我还在这个岗位上,能做一天就做一天。真等到哪天影院关门了,我也算把它送走了。到时候在家写写回忆录,也挺好。


 分享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共  条评论

评论

  •  主题颜色

    • 橘色
    • 绿色
    • 蓝色
    • 粉色
    • 红色
    • 金色
  • 扫码用手机访问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邮箱,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© 2025 www.fnyswz.com  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  统计代码

观看记录